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2025
最美奋斗者 | 他在离海最远的地方,成为大海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16日

    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,这里远离大海。然而,正是在这里,中广核新疆三塘湖风电场场长李大海用十余年的坚守,将自己的名字镌刻成一片“大海”——一片滋养团队成长、托举清洁能源梦想的精神海洋。从玛依塔斯的风雪救援到罗布泊沙漠的风电巨人,从木垒风电项目的“不可能”到如期并网一举获得优质工程,再到三塘湖的团队精神传承,他用脚步丈量戈壁,以实干诠释担当,在西北边陲书写着新时代风电人的奋斗篇章。

生命禁区风雪淬炼

从检修工到技术尖兵的蜕变

    2013年初冬,玛依塔斯风区的“白毛雪”裹挟着雪粒肆虐,气温骤降至零下35℃。刚入职半年的李大海蜷缩在检修车里,望着窗外被风雪模糊的风机叶片。作为玛依塔斯风电场最年轻的检修工,他的任务是在暴风雪来临前完成D3号风机的减速器更换。“当时戴三层手套都冻得发僵,扳手好几次从手里滑出去。”回忆起入职初心,李大海的眼神依然清亮,“但听到风机重新启动的嗡鸣声,比喝牧民家的奶茶还暖。”

    201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雪救援,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坐标。当时三名同事被困风电场,李大海主动加入救援队伍。在齐腰深的积雪中,他和队友们用身体搭建人墙,徒步五公里传递救援物资。“第三次救援成功时,大家抱在一起哭,分不清脸上是雪水还是泪水。”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:“干风电不仅要懂技术,更要扛得住事。”

    凭借这份韧劲,李大海从检修岗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。2016年,他在玛依塔斯二期项目中创新采用“状态检修+预防性维护”模式,使风机可利用率提升至99.8%,创下区域最佳纪录。当被问及秘诀,他总说:“哪有什么捷径?不过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,都用在研究图纸上。”

木垒风电项目

逆风攻坚并网突围

    2020年,一场挑战摆在了时任木垒风电场检修主管的李大海面前——主吊资源一机难求。“越是艰难,越要向前。”李大海骨子里的那股韧劲被彻底激发。面对吊装困局,公司领导带领团队四处奔走,通过多方协调,从陕西、湖北等地调来宝贵的吊装资源。

    项目组建了驻厂监造“突击队”,他和同事们像钉子一样扎在生产一线,点对点跟踪每一台机舱、每一片叶片的生产进度。最严峻的考验来自施工现场。公司组建了一支“生产支援突击队”,李大海作为队长直接“跨界”接管了吊装协调工作。那年冬天,木垒的气温低至零下30℃,滴水成冰。李大海和队员们为了协调升压站带电和风机调试,在车里连住了三天三夜。在极寒天气下,吊车的钢索挂满冰凌,车辆也时常因低温而瘫痪,他们就用热风机给关键设备除霜,确保吊装作业顺利推进。

    在12月并网的最后期限前,他没有丝毫犹豫,顶住压力,带着技术员吃住在现场,对照300多页的维护手册反复推演,最终在零下30℃的寒风中连续作业16小时,成功纠偏。正是这股“绝处逢生”的冲劲和严慎细实的作风,木垒项目最终在12月31日前奇迹般地完成了并网发电的目标,并一举摘得“中国电力协会优质工程奖”,实现了中广核新能源新疆公司在该领域零的突破。

若羌百万风电项目“大会战”

戈壁上的高效协同

    2023年,挑战的场景从冰天雪地的木垒转换到了酷热干旱的若羌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,中广核新疆若羌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式启动。作为项目副场长,李大海面对的是40℃炙烤着的盐壳地、风沙弥漫的恶劣环境,以及141台风机安装验收及400多公里35千伏线路验收任务。

    “环境越是艰苦,我们对人的关怀和管理的科学性就越要到位。”李大海深知,酷暑是最大的敌人。他严格执行公司防暑降温规定,强制要求施工队在气温达到40℃时停止室外作业,并灵活调整每日工时,坚决避开从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个“毒日头”时段。在他的坚持下,项目部不仅为现场人员足量配备了藿香正气水、含盐饮料、西瓜等防暑物资,更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。

    面对艰巨的验收任务,他再次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,创新性地采用“分区包片、新老结对”的责任制。他将新员工与经验丰富的老骨干编成小组,分区域同步推进。当时,年轻的齐超杰带着三名刚毕业的大学生,顶着漫天沙尘,在茫茫戈壁里徒步复核每一个机位坐标。当他们傍晚回到营地时,每个人的工装上都结出了一层白花花的盐霜,脸庞被晒得黝黑脱皮,但眼神却异常明亮。

    正是这种科学管理与拼搏精神的结合,团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,为项目在2023年10月顺利完成首台风机吊装并最终并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李大海用实践证明,再严酷的环境,也挡不住一支有凝聚力、有关怀、有战斗力的团队。

戈壁上的新能源夜校

让每个人都成为发光体

    “一个人可以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”这是李大海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若羌风电场时,他接手的是支平均年龄26岁的“新兵连”。为了带好队伍,他把办公室搬到宿舍区,首创“三带一促”培养法:技术骨干带技能、老员工带作风、管理者带思维,定期组织“戈壁夜校”。

    新员工高鑫记得,第一次独立处理箱变故障时,李大海在电话那头指导了整整两小时:“他从不直接给答案,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找症结。”如今,这批新兵已有13人成长为各场站和项目的技术骨干,其中蔡胜、王尚通更是独立挑起储能项目的大梁。正如李大海所说:“沙漠里能种出胡杨,我们的团队就能培养出栋梁。”

    在三塘湖风电场的办公室墙上,挂着一幅特殊的“全家福”——照片里13名员工的家庭生活照拼在一起。今年初若羌需要支援时,照片上的面孔纷纷请战。“高鑫、赵虎、李俊芳……他们三个刚从若羌回来,又主动报名二次支援。”说起团队,李大海眼里满是骄傲,“在家员工说‘兄弟放心,你的后面我们在呢,你们放心支援’,这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认可。”

疆域无限

把根扎在离风最近的地方

    从玛依塔斯的风雪到若羌的黄沙,从木垒的冰雪建设到三塘湖的戈壁坚守,李大海的足迹遍布新疆新能源开发建设的主战场。木垒风电项目团队斩获“中国电力协会优质工程奖”,他个人也先后获得“设备检维修技术能手”“新疆公司2024年度先进个人”等荣誉,但最让他珍视的,是员工们送的那个绰号——“戈壁中的大海”。

    “记得有次处理SVG设备故障,海哥带着我们在750kV变电站蹲守三天三夜。”安全专工倪泽鹏回忆道,“最后排查出是导线安全距离不足,他当即手绘整改方案,连金风厂家的工程师都竖大拇指。”正是这种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,让他带领团队创下连续1850天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。

    如今的李大海,依然保持着检修工的习惯:每天清晨绕场巡查,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满设备参数。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,他望向窗外转动的风机:“三塘湖的风还在吹,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每一度电都带着新疆的温度,送到千家万户。”

    从罗布泊深处到天山脚下,从青涩少年到基层管理者,李大海用十余年的坚守证明:真正的“大海”,不在远方,而在心中——在攻坚克难时的勇气里,在团队协作的温暖里,在清洁能源照亮的万家灯火里。在这片离海最远的土地上,他正带领着更多风电人,将奋斗的力量汇入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。